首页 > 健康资讯

“春捂”到底捂哪里?“倒春寒”别急着脱脱脱!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春天是人体细胞“苏醒”的季节,毛孔张开,新陈代谢加快,因此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一不小心就生病了。

一般3月末-4月初会有一波“倒春寒”,气温刚刚回升就会来个冷空气,加之春天本身昼夜温差大,白天可能会有20+℃,太阳直射下甚至会超过30℃,但是晚上又会下降到10℃左右。

忽上忽下的气温,非常容易让人体产生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老人、小孩,容易诱发感冒、心血管疾病等。


摄图网_502188216_爷爷奶奶给小男孩穿衣服(企业商用).jpg



什么情况下要春捂?

春捂不是说一到春天就要捂,主要还是根据天气情况而定。

春捂的气温临界值是15℃,如果气温低于临界值就需要捂。

春天昼夜温差大,若是白天气温高,就需要适当减少衣物,晚上气温下降就需要增加衣物,穿衣、脱衣一定要勤快。

有时白天气温很高,甚至可能超过20℃,就千万不能捂了。


春捂没做好可能引发哪些疾病?

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冷空气侵袭导致的气温忽高忽低,昼夜温差较大,都让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让细菌、病毒等有机可趁。

若是不做好保暖,很容易受凉生病,出现咳嗽、流感、肺炎等情况。

春天还时不时会有比较大的风,空气中飘絮很多,对于哮喘等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也非常不友好,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护。

肠胃疾病


气温的骤降会使得胃部毛孔收缩,导致消化功能障碍,不仅会影响食欲,还可能出现胃痛、胃胀、拉肚子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引发胃溃疡、胃肠炎等疾病。

脑梗


低压、高湿、昼夜温差大,让春季极易出现脑梗。

对于老年人来说,早晚一定要做好个人保暖,以防温度的变化刺激神经,让血管出现痉挛,导致血压的突然上升而引发疾病。


“捂”对3个地方

春捂秋冻,面对气温的变化无常,一定要做好自身的保暖,守住身体的防线。

部位1

肚脐


肚脐是腹部中比较敏感的部位,血管丰富又缺乏肌肉和脂肪的保护,一旦受凉就会引起腹泻、腹痛、呕吐等不适。

对于女性来说,肚脐部位的受凉还可能让子宫受寒,引发妇科疾病、痛经等。

部位2

后颈背


后颈背有很多的经脉,受寒之后会引起血管收缩和肌肉的痉挛,对于身体的温控产生影响,不仅会诱发颈椎病,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而感冒。

部位3


脚上有很多的穴位,脚底的脂肪又少,同时因为远离心脏,脚部的血液循环相比其他部分更加困难,保温能力自然就差,极易受凉。

如果脚部受凉,导致寒气入体,就可能出现各类疾病。


春捂的3个小技巧

1

早晚要捂,变天要捂


春天经常会出现昼夜温差超过8℃的情况,早上和晚上都比较冷,做好早晚的保暖很关键。

春天要多关注天气预报,如果有大风、暴雨等情况,都会让气温快速下降,需要准备好衣物,避免着凉。

2

穿衣要上薄下厚


由于人体的下半身更加远离心脏,因而血液循环相比上半身要差一些,所以穿衣原则就是下半身多一些,上半身可以适当少一些。

增减衣物也是同样的原则,热的时候先脱上半身的衣服,冷的时候先增添下半身的衣物。

3

注意分寸感


春捂不是盲目地多穿衣服,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适量增减衣物。如果一味地多穿,可能会捂过头,出现上火等情况。



内容来源:微医

图片来源:已获版权摄图网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