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啥,每次我喝完牛奶都会拉肚子,真的跟喝泻药一样,有时我不愿意喝,我妈还硬要逼我喝,说牛奶营养丰富……”
“你喝牛奶会拉肚子呀我前几天刚好看到一篇文章,说阳虚的人喝牛奶的话就容易拉肚子,因为牛奶本身就是阴寒的”
“不会吧,怎么听你讲好像很吓人的样子,什么阳虚、阴寒的,我不太了解中医,但每次拉肚子是真的不好受,有没有人来救救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类似的说法,称牛奶性质阴寒,喝了容易闹肚子。这说法到底是真是假?
为什么中医不建议你喝牛奶?
网上流传这样的说法:《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提到,牛奶食性阴寒,只适合小儿喝,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就没必要喝奶了。因小儿属纯阳之体,能“化”得开,成年特别是老年人阳气弱,喝牛奶“化”不开……
实际上,历代医籍里关于牛奶食性的记载并不统一,有平质、微寒、微温各种说法。
但在《新修本草》(首部官修中药书)和《养老奉亲书》(首部老年医学专著)中都认为牛奶性平,且特别适合老年人每日食用。古人也认为,牛奶营养媲美牛肉,可见其补益之功。
至于小儿“纯阳”,则源于《颅囟经·脉法》开篇:“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但这里纯阳并不是“阳盛”,而是指赤子纯朴、纯和之态。
因此,网传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而在现代医学中,喝完牛奶出现腹泻其实是乳糖不耐受的表现。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以成人为主,成人中发生率达80%—100%,学龄儿童发生率也较高,超80%。
乳糖不耐受,指的是身体中没有充足的乳糖酶来完全消化牛奶中的乳糖,乳糖无法被分解,积累在肠道,被细菌利用,就会产生更多气体,从而导致腹泻、放屁等情况。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乳糖不耐受?
一般在饮用奶制品后的30分钟到2小时内,肚子会发出咕咕叫,感觉到腹痛、胀气、放屁等不适,就可以认为是乳糖不耐受了。
常喝牛奶和不常喝的人,
有何区别?
根据膳食指南推荐,中国人应每天摄入奶及奶制品量300—500克一天。
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 2021》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市人均奶摄入量只达到了推荐量的42%,农村人群更低。
为什么提倡大家摄入奶制品呢?
因为牛奶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每天根据推荐量饮用,就能满足一般人40%—60%的钙质需求。除了钙元素,牛奶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2以及氨基酸都非常丰富,非常符合人体需要,吸收率较高。
那经常喝牛奶的人,能收获什么?
1、降低死亡风险
《柳叶刀》一则研究发现,乳制品的摄入和死亡风险相关。这项研究涉及我国在内的21个国家,涵盖13万人,数据追踪长达9.4年。
结果发现:与不摄入乳制品的人相比,每天摄入2份乳制品(约244克牛奶),全因死亡率会下降17%,心血管死亡风险会下降23%,中风的风险也会下降33%。
2、补充钙质,预防骨质疏松
每100克纯牛奶,约含有120毫克的钙,可满足一般人群对钙质的需求。研究发现,牛奶中的乳清蛋白活性,具有碱性等电点的物质,它有较强的刺激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3、提高睡眠质量
牛奶中含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色氨酸,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分泌出入睡的神经递质;另一种是调节生理功能的肽类,它可以起到麻醉、镇静的作用,帮助人缓解疲劳,快速入眠。
牛奶虽好,但以下人不建议饮用:
中度或重度痘痘人群:牛奶中含有某种特定成分,与人体形成痘痘有关,对于本身痘痘较为严重的人,很可能会刺激痘痘的发生。
腹部手术患者: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需要一段时间,而牛奶蛋白为大分子蛋白,消化过程容易产生气体,不利于胃肠道恢复。
牛奶蛋白过敏:这类人群饮用牛奶后,会出现皮疹、丘疹等症状,不适合再摄入牛奶。
你乳糖不耐受的人还能喝牛奶吗?
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还是建议摄入奶制品的。
一是牛奶营养性价比高,相对于其他食材,它的钙质、蛋白质等营养优势明显,且乳糖还能帮助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二是即便有乳糖不耐受,但并不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对于缺钙人群,还是建议摄入乳制品补钙。
那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应该怎么喝牛奶才好?
营养搭配
尽量不要空腹喝,这样会加重乳糖的不耐受反应。喝牛奶时,可以搭配面包、馒头等主食,可以让牛奶达到一定稀释效果。
少量多次
乳糖不耐受不能一次性分解过多乳糖,喝牛奶时刻采取少量多次,即每次喝50毫升左右,让胃肠慢慢习惯,以逐渐增加乳糖酶含量。
把牛奶放到美食里
用牛奶制造各种美食,如牛奶粥、牛奶羹、双皮奶、奶香蛋糕等,可以缓解乳糖不耐受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口味需求。
总之,乳糖不耐受并不等于就要戒断牛奶,但如果喝牛奶后,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还是建议及时看医生,以及寻找其他替代品替换牛奶。
参考资料:
[1]《牛奶的阴寒正在消耗我们的阳气?》.新华网.2018-12-19
[2]《国外研究称牛奶喝多了会早死?到底该怎么喝?赶紧看…》.科普中国.2019-12-13
[3]《乳糖不耐受?拿好这份「喝奶指南」一家老小都能用》. 营养师顾中一. 2021-12-31
内容来源:39健康网
图片来源:已获版权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