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先吃蔬菜,再吃肉类/蛋类,最后吃主食的顺序进餐,与先吃主食相比,餐后血糖更平稳。
因为按此进餐顺序,患者的消化系统会最先消化含有高纤维的蔬菜,高纤维的蔬菜快速进入肠道,阻止肠道内血糖的吸收,根据食物吸收率的快慢(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原则,蛋白质或脂肪的菜进行消化的时间远远超过含有碳水化合物的主食, 这样更加延缓了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时间。
图片来源:摄图网
蔬菜汤与蔬菜相同,最先吃更好,如果是肉汤,则放在吃完 蔬菜后再喝。
根据身高、体重、身体活动情况算出一日能量后,再计算出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总需要量,包括谷类(面食、大米和五谷杂粮),糖类(葡萄糖、白砂糖、水果糖等),水果类(苹果、梨、桃、橘子等),部分蔬菜(豆类、土豆类)。
醋酸能抑制淀粉酶的活性,减慢淀粉分解为糖的速度,所以主食搭配醋同食用可降低餐后血糖。
醋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除了醋酸,醋里还含有多种多 酚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或者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调节餐后血糖。
陈醋的醋酸含量高,约为6%,一次食用30毫升左右,即可达到控糖的效果。
油脂可使胃排空速度减慢,且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如果同时存在胃肠道吸收问题,最终就会导致高血糖曲线延后,即餐后2小时正常,餐后3小时却异常高,造成血糖波动增加。
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用油应不超过25~30克,少吃油饼、油条、麻花等油炸食品。
主食不宜过于精细加工和烹饪,否则会导致吸收速度快,代谢也快,造成餐后2小时血糖并不是很高,但餐后1小时血糖很高,血糖波动较大。
比如玉米糊、米粉、红豆沙、土豆泥、大米粥等。
早、午两餐间隔时间过短,午、晚两餐间隔时间太长,进餐不定时等问题,是导致血糖控制不好的重要原因。
科学的进餐时间安排应是:
两餐间隔5~6小时。早餐时间最好不要迟于7:00,早餐吃得太晚,尚未代谢,就吃午餐,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容易导致血糖不稳定。晚餐时间最好别晚于19:00。
糖尿病患者饮酒容易发生低血糖,加上没有吃饭,饮酒过多、过快,可能导致严重低血糖。
吃饭过快,一方面会让人不自觉地比平时多吃,不利于总能量的控制,另一方面食物迅速进入胃肠道,既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又会引起血糖快速上升。吃饭要细嚼慢咽,每餐用餐时间15~30分钟。
魔芋中50%以上的成分为葡甘露聚糖,属可溶性膳食纤维,黏性非常高,它在肠胃吸收水分膨胀,体积增加可达到100倍以上,在胃肠形成了胶态,延缓了葡萄糖和脂肪的吸收,促使血糖水平下降。
魔芋可以加在米饭里,米饭晶莹剔透,和进馒头里,馒头松 软暄腾,重点是摇身变成极好的控糖主食,餐后血糖更加平稳,缓升缓降。
饭后30分钟内尽量不要静坐,可以站立、散步或做点轻体力家务活,帮助控制餐后血糖,同时不影响消化功能。
粗粮与细粮最大的不同在于膳食纤维含量高,膳食纤维能减缓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吸收得慢,血糖就升得慢。把日常饮食中一半或一半以上的精白米面,换成消化速度慢、血糖反应低的粗杂粮,如燕 麦、荞麦、红小豆、芸豆等。
每日吃够500克蔬菜,吃得越多,餐后血糖越好。因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在小肠内无法消化吸收,所以不会使血糖升高,只要足够多,就能干扰主食中糖类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蔬菜中膳食纤维最高的为苦菜(5.4克/100克)。
毛豆、土豆、豌豆、芋头、蚕豆的含 糖量高,不能作为蔬菜,需当作主食。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午、下午各加一餐,加餐提供的能量需从正餐中相应减去。少食多餐既可以避免因每餐进食过多而出现血糖过高,同时又可避免因进食间隔时间过长而现餐前低血糖, 从而获取较为平稳的全天血糖。
14
吃饭不定时更容易引起血糖波动。譬如有些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一天只吃两顿饭,两顿均吃得较多,结果虽然一天的总能量没有增加,却导致餐后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忽高忽低,波动大。
15
饭店里的菜多油、多盐、多糖,外出就餐容易导致饮食失控,引起血糖异常波动。为更好控制膳食总能量和营养均衡摄入,糖友应尽量多在家吃饭。
文章来源:糖友云健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