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的球球,特别抗拒和别人打招呼。尤其是不熟悉的人,如果对方太热情还会躲起来。妈妈让球球打招呼,他就抱妈妈大腿。大人要是再接着说两句,球球就开始哭。妈妈很困惑,让孩子打招呼,怎么那么难呢?自己也觉得很尴尬,感觉孩子很没礼貌。
大人打招呼的目的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友善,但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就比较难有这样的思考。
图片来源:摄图网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做过十分著名的三山实验,提出幼儿在思维方面存在着“自我中心”的特点。
桌面上有三座山,颜色和顶部都不同。第一座山上有红色的十字架,第二座山上有一间小房子,第三座山有积雪。处于2~7岁前预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能说出从玩具娃娃那个角度看到的离玩具娃娃最近的那座山,而认为离自己最近的山就是离玩具娃娃最近的山。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第一座山上有红色的十字架,第二座山上有一间小房子,第三座山有积雪。然后,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指出哪一个是玩具娃娃看到的离自己最近的山。
实验结果是,他们不能说出从玩具娃娃那个角度看到的离玩具娃娃最近的那座山,而认为离自己最近的山就是离玩具娃娃最近的山。幼儿倾向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因此,低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打招呼”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成人那样考虑到友好、不让熟悉的人尴尬等想法。
对于他们来说,要不要“打招呼”只是从自我出发考虑,也就是“这事情对我来说有没意义”。
强迫孩子打招呼,容易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焦虑和反抗。“我并不想打招呼,但是爸爸妈妈说打招呼才有礼貌,才是一个好孩子。”
如果你细心观察每一个被强迫打招呼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是退缩的,内心是纠结的。
他们很想达到成人的期望,但是在内心又有一个声音在拉着他们:“不,你并不想这么做。”这种纠结,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内耗,气质类型比较安静的孩子,容易陷入一种焦虑和压力之中。
而对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则会产生直接说“不”的强烈行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我曾经看过一个孩子,被爷爷催促着向别人打招呼:“见到人要打招呼啊!快喊阿姨好!”孩子已经比较大了,心里不愿意叫,但是迫于爷爷的“碎碎念”,只能不情愿地白着眼,快速说了一句:“阿姨好!”
这样的问好,真的让人“感觉好”吗?恐怕只会让人不舒服。
为什么?因为心里是不情愿的,问好不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当身体和内心的愿望是对抗的时候,这种生命的力量是扭曲的,也无法体现礼仪背后真正的尊重。
礼仪,并不仅仅是学会说“你好”“谢谢”“对不起”,而是要学习如何真实且真诚地表达自己。
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可以通过这三个维度进行示范和指导。
(1)让孩子理解不同的场景和文化有不同的礼仪
每一种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礼仪,同一个行为,有一些文化认为是有礼貌的,而有一些文化则认为是一种冒犯。比如在中国,握手是大家问好的礼仪,而在法国,人们用亲吻的方式来问候。
礼仪,要符合当下的文化和情况。如果在中国,我们通过亲吻的方式去和陌生人问好,那就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冒犯。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需要大量的经验和场景才能习得怎样的方式才是适合的。
比如餐桌的礼仪。在中国,我们吃饭的时候,是左手拿着碗,右手拿筷子,如果拿着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这是一个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英国吃饭,如果拿起餐具,离开桌面靠近嘴巴,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关注他们在哪一些场景的行为,需要我们做关于礼仪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比如,当孩子打喷嚏的时候,他直接对着食物和别人的脸上打喷嚏。与其在当下责骂孩子,不如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孩子介绍打喷嚏的礼仪。向孩子示范遇到想打喷嚏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又卫生又有礼貌。
(2)“一看、二说、三表现”帮助孩子融人社交氛围
每个孩子在进入社交场景时,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作为成人,我们可以采用“一看、二说、三表现”帮助孩子融人社交氛围。
“一看”,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
很多慢热型的孩子刚进入社交场景时经常会紧张、躲闪、低头不语,这时候我们就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看看孩子是因为什么而紧张。
例如,孩子因为某个大人太过热情、亲昵,所以有所畏惧,那么作为成人我们就可以多给孩子描述这个人有趣的方面,让孩子主动发现这个人的特点,消除孩子的恐惧。
“二说”,帮助孩子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如果孩子因为对方靠近而躲闪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阿姨很喜欢你,不过你是不是还没习惯,需要时间习惯一下”,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情绪,同时也帮孩子缓和尴尬的气氛,争取社交的主动权。
“三表现”,用自己的社交表现来给孩子做演示
比如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演示我们是如何和不同的人打招呼的。对待熟悉的朋友、对待电梯里的陌生人、对待邻居,我们打招呼的方式和强度是不一样的。如此,孩子就有了参照的模板。
(3)场景复原和重演
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感受具体的场景,如何更好展现优雅和礼仪。
比如,在孩子生日会前和孩子玩一个“收礼物”的角色扮演游戏。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包装好的盒子当作礼物,和孩子说:“请你把这个礼物送给我吧!”
我们也可以做一次示范,让孩子看看怎样接受别人的礼物。当孩子把礼物递到我们的手上时,我们和他四目相对,说:“谢谢你送给我的礼物!”
我们还可以给孩子示范,怎样处理收到的礼物。比如我们会将礼物轻轻放在一个地方,然后决定是否要打开它。通过这样的场景示范,让孩子理解怎样的做法是有礼貌的。这样孩子就不会说出“这个礼物我不喜欢”,或者用一些不合适的方式处理礼物,以避免他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当然,孩子6岁之前学习的礼仪,绝大多数是通过父母去学习的。我们可以不直接教,而是尽量通过我们的动作和言行举止去呈现优雅和礼仪。为了做好孩子的榜样,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有所反射,很多时候孩子哪怕没有在观察我们,也在学习和吸收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让孩子成为热情开朗,能够落落大方与其他人打招呼的人,那么我们自己是否可以首先做到呢?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的孩子不懂礼貌,因为这样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礼貌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时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我们并不需要要求或者催促孩子去遵守礼仪规范,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礼貌和充满爱的环境里。
文章来源:禾沐国际化托育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