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千万别小看这种能量,它能避免一半的心理疾病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在心理咨询师咨询的过程中,“允许”一词的出镜率非常高。

因为,允许是一种很强大的心理力量。

曾有人说过:如果这世上有50%的人掌握了“允许”的力量,那么他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



什么是 允许?

摄图网_600162238_wx_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企业商用).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字面意思为答应、同意。用在心理层面则是指无条件地接纳此时此刻,特别是当我们不能掌控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允许它的出现、发展和消亡。

这种允许不是消极的,而是合理存在的,它以人的认知高度为基础。

允许不等同于接纳、认同、赞许,而是顺其自然,不与某件事情、某个结果对抗、抵触、纠结,不去做无谓的消耗,不把自己的能量消耗在无法抗拒的事情上。

允许发生在三个层面。

  • 一是老天爷的事。

    如地震、洪水、生、死等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要允许它的发生。

  • 二是对他人的事。

    允许他人的言行举止、所做所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不要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三是对自己的过往及现状。

    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有用,“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接纳自己,允许自己的不完美!

这三个层面中,除了对自己具有控制权外,对另两个层面显然能量有限,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烦恼源于试图掌控除自己之外的事,我们越想改变别人,越容易感受到不屑、失望、无助、愤怒等消极情绪。长此以往,你的“心”就会生病,出现心理精神问题。

美国学者史蒂芬•柯维 (Stephen Covey) 在他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了 Circle of Influence

它是指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情圈起来,形成的“影响圈”,也就是那些在我们个人能力范围内可以被允许掌控的事物。


在那些【我能控制的事】上行动起来:比如自己的思想、言行、生活习惯、对情绪的反应、生活目标、作息、自我关爱等等。

在那些【我无法控制的事】上放手:比如自己的原生家庭、长相、过去,以及他人的言行观点和外界的环境。

同时,学会将一些【无法控制的事】转化为【能控制的事】,去获得生活方向感和控制感的核心。

简而言之,便是“允许一切发生,接受意外结果”。就像作家陶杰说的一样:“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看到风云变幻,你当时做出的选择,在日记上可能只是一天普通的记录。”



让一切发生皆有利于自己



允许本质上是调动自己内在的意念,是内在的修炼,很像佛家讲的放下“执着心”。

允许与不允许之间并不是天与地的差距,有时轻松的彷佛一只脚就能跨过去。

“一念之间,天地皆宽”,上一刻不允许的事情,刻意去调动意念调整,下一刻可能就允许了。

在允许和不允许之间,事情的结果往往也会变得不同。

毕淑敏年轻时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

那里环境恶劣、多大风大雨,冬日酷寒、物资匮乏,生活极其艰苦,稍有不慎还会丢掉性命。

但她选择接受这个事实,努力适应环境。在她的服役生涯中,她经历过自卑、敏感,又在那里重拾了对生命的渴望与希冀,培养了超然的心胸与格局。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接受既定的事实,无论多么困难,都能够带来成长和收获。



罗杰斯: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当我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



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可是做不到。

当然了,你目前的想法和行为受前几十年的认知影响,指望一两次的表达、行动就做出改变,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你察觉并做出改变的时候,人类心理机制的反直觉也在影响着你。

如果,我忽然和你说:“你不要想大象!”有那么一瞬,你是不是想到了大象。

这就是人类心理机制的反直觉特点

摄图网_600073109_wx_精神疗愈(企业商用).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比如你即将做述职报告,你很紧张,你告诉自己放轻松然后越来越紧张。但是你如果悄悄和自己说,紧张就紧张吧,然后紧张几百次后,你会发下一次真的就不紧张了。

比如说你很烦躁,你就允许自己烦躁,坐在那里听听心里烦躁的声音是什么。

允许其实是一种观察视角。允许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心理空间把心里的结看清楚看明白,然后我们才能正确使用自己的心理力量去解开它,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很有趣。

一年中的夜晚和白天数量相同,持续时间一样长。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阴暗的笔触,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欢愉一词的出现就会失去意义。只有允许的存在,才能重新出发。

很喜欢一句话:“世事流经你而发生,却不能将你塑造,这就是自我主宰。”

不对抗风浪的人,才能逐浪而行。

愿你看到“允许”的强大,允许不完美的自己存在,接受命运给你的安排,就像大海允许鱼儿畅游,天空允许流星划过一样。


———end———




文章来源: 心理与精神健康教育委员会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