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爱做家务的人和从不做家务的人,谁更健康?研究发现:差距很明显!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家务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麻烦事”,让人觉得既耽误工夫,又浪费精力。但其实,做家务是性价比很高的“运动”!


一会儿弯腰,一会儿抬胳膊,擦擦洗洗,搬这搬那,一顿忙活下来,家变得整洁了,运动量也有了,对身体的好处可真不少!


长此以往,爱做家务的人和从不做家务的人,差距可太明显了!



爱做家务的人和从不做家务的人
差距很明显!


1. 爱做家务的人,死亡风险更低


2013年学术期刊《公共图书馆综合期刊》(PLOS ONE)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男性多做一些比较繁重的家务,可降低男性全因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


2. 爱做家务的人,癌症风险更低


上述研究显示,对于男人来说,每周经常做重型家务劳动的获益更多,其全因死亡风险可以降低到原死亡率的71%,癌症死亡风险可降低至接近一半,约52%;参与轻型家务的男性癌症死亡率降低至原死亡率的67%。


3. 爱做家务的人,糖尿病风险更低


2018年发表在《公共卫生》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容易发生糖尿病,而多做家务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研究者在对1.3万余男性中进行研究发现,在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后,同不做家务的男性相比,每天做家务≤2小时的男性降低20%的糖尿病风险;每天做家务>2小时降低40%的糖尿病风险。


此外,多做家务活还能明显改善体重、腰围、血脂水平。


4. 爱做家务的人,身材更苗条


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是减肥的重要法则。其实,做家务就可消耗很多热量。


对于一看电视就停不下来的“沙发族”来说,家务活动可以帮助告别久坐不动;茶余饭后做些洗碗、拖地、晾衣服的家务活动,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脂肪。


5. 爱做家务的人,记忆力更好


2021年一项发布于《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的研究证实,与很少做家务的人相比,常常做家务的人认知得分更高。


重度劳动者的注意力得分较他人高14%左右,轻度劳动者的记忆力得分则高出8%~12%。这说明家务劳动有益于记忆清晰、注意力持续。


6. 爱做家务的人,心情也更好


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偶尔抽出时间整理房间、烹饪美食,显然也能放松身体、调节情绪。


当看到家变得舒适、整洁时,有助于刺激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幸福感,帮助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这些家务动作一定要注意!


干家务的好处是不少,但是由家务活动造成的损伤也不少见。家务活动该怎么做,其实很有讲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康复师范登煌2021年在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这些常见损伤原因及动作建议,一定要注意!


1. 低头的家务伤肩颈


长时间的低头的家务活动,为了维持头部位置平衡,会诱发颈后肌群疲劳性收缩,导致颈肩僵硬疼痛等问题发生。


建议低头的家务活动,如洗衣、洗菜等,可尝试调高操作平面,多做收下巴的动作,锻炼颈部深层稳定肌群。


2. 拖地、搬重物伤腰椎


经常性弯腰拖地、搬重物等家务活动,容易诱发腰疼,严重情况下可出现腿疼、下肢麻木等。


拖地时可采用弓箭步以降低身体重心,这样便可在家务活动时锻炼到臀部及大腿的肌肉力量。搬重物时,应采用下蹲姿势,依靠下肢力量站起,避免直接弯腰搬重物


搬重物的正确姿势:采用下蹲姿势,依靠下肢力量站起。



3. 下蹲、跪着擦地伤关节


伤膝的家务活动有很多,特别是长时间下蹲、跪地擦地板等家务活动。研究证明人在下蹲时,大概承受7倍于人体的重量。长时间过大的关节负荷累积,易诱发膝关节疼痛、关节炎症。


保护膝关节,首先应避免长时间的关节负荷。其次要强化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可居家锻炼大腿力量。如靠墙马步静蹲。


靠墙马步静蹲:双腿与肩同宽,做半蹲,后背紧贴墙壁。膝盖不超过脚尖、不内扣。每组半分钟至一分钟,一次做五组/天。



4. 举高擦玻璃伤肩膀


反复的上肢举高擦玻璃,是常见的伤肩动作,因为人体特殊的肩关节构造,尤其在做过肩擦玻璃这个动作时,肩峰下狭小的空间内的组织非常容易产生反复的撞击摩擦,长期重复此类动作,容易诱发肩关节炎症。


建议将抹布绑在杆子上进行高处的擦拭作业,避免出现反复的上肢高举擦拭动作。


5. 炒菜油烟伤呼吸道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陶新曹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油烟对人的影响,从小了说对鼻、眼、咽喉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长期油烟的吸入还可以导致慢阻肺。


开火前就要打开抽油烟机;炒完菜抽油烟机再开几分钟,油烟完全排干净再关。


6.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


家务活动虽然有好处但也要适度,注意劳逸结合。如出现不适,应及时休息。若长期反复出现不适,则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


来源:健康时报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