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慎用!这款网红“降温神器”,竟是“行走的煤气罐”!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近日,全国范围内多地遭遇了极端高温现象,特别是在新疆东部、湖南东南部及江西中南部的局部区域,气温一度攀升至 37 至 39 摄氏度。在这种夏季酷热之下,即使是轻微的活动也会导致人们汗流浃背,而汽车内部更是变得闷热难耐,仿佛一个移动的桑拿浴室,共享单车的座椅也变得烫热,让人不敢轻易落座。

为了在酷暑中寻求一丝凉意,市场上涌现出众多标榜具有迅速降温效果的产品,其中降温喷雾因其宣称的“瞬间冷却、即刻降温”、“10 秒内喷洒即可导致物体表面结冰”、“随心所欲地喷洒于任何需要降温的区域”等特点而备受青睐。这种喷雾被广泛用于汽车的方向盘、座椅、衣物等需要降低温度的物体表面。但是,随着这些产品的热销,一些潜在的安全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冷冻喷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装在金属压力罐中的“冷冻喷雾”到底是什么?它的主要成分是一些沸点远低于室温的压缩液化气体。这些气体在释放时不仅发挥着冷却效果,同时也是喷雾形成雾状形态的驱动力。


当你打开罐体的阀门,压缩气体将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迅速转变为气雾状并喷射出来。一旦这些液化气体脱离了高压状态,它们便会立即蒸发,同时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温度迅速降低。如果喷雾与物体表面的距离较近且接触时间较长,“冷冻喷雾”确实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局部区域的温度急剧下降数十摄氏度,甚至能够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霜。


市面上销售的“冷冻喷雾”产品中,其液化气体的常见成分是小分子的烷烃类物质,如丙烷或丁烷。部分产品标签上可能会标注“LPG”,这是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的缩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家用煤气罐中的燃料。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包括丙烷和丁烷,同时还含有少量的丙烯、丁烯等化合物。


然而,丙烷和丁烷这两种成分,因其易燃特性,一旦与空气混合便可能产生具有爆炸性的混合物。它们在遇到热源或明火时,极易引发燃烧甚至爆炸。因此,如果在车内或人体表面大量使用这类喷雾进行降温,一旦接触到明火或处于高温封闭环境中,可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这类具有潜在风险的喷雾产品在市场上已非新鲜事物,其危险性也早已被媒体所报道。例如,在 2022 年,苏州的戴先生在一辆经过暴晒的汽车内使用了这种降温喷雾。为了维持凉爽,他选择关闭车窗,但 20 分钟后,当他试图用打火机点烟时,车内瞬间发生了剧烈的轰燃,造成他本人受伤。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们将降温喷雾持续喷射在一片刚摘下来的树叶上。结果,短短几秒钟内,树叶表面迅速结霜,变得脆弱易碎。这表明,如果长时间或大量地在皮肤上使用这种喷雾,可能会造成冻伤。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喷雾喷向无人的方向,并逐渐将火源靠近。结果,空气中的喷雾被迅速点燃,形成了巨大的火焰,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喷雾的易燃性。


“冷冻喷雾”的另一用途——临时镇痛


“冷冻喷雾”以其迅速的降温效果而著称,但其效果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并有可能引发局部过度冷却。除了用于防暑降温,它更普遍的应用是作为一种临时性的镇痛手段。通过降低皮肤温度,这种喷雾能够使感觉神经变得迟钝,减少疼痛感——这在体育赛事中是一种常见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受伤时的“冷冻喷雾”实际上是一种名为氯乙烷(C2H5Cl)的有机化合物。氯乙烷的沸点仅为 12.3℃,因此在常温常压下它以气态存在。其降温机制基于物质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热量,从而降低周围温度。当氯乙烷从液体转变为气态时,它会从受伤部位的皮肤上吸收大量热量,使得受伤区域迅速冷却,神经因此被麻痹,疼痛感得以迅速减轻。


然而,这种喷雾剂主要适用于运动员的一般肌肉挫伤或扭伤的紧急处理。这种“冷冻疗法”仅作为临时措施,并不能提供治疗性效果。一旦比赛结束,运动员仍需接受正规的医疗处理。


来源:力学科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