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觉得“伴侣越看越不顺眼”,可能不是不爱了,而是你忽视了这个危机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你有过同款伴侣吗?

饭桌上,你俩各自扒着米饭,玩着手机,毫无交流;


吃完饭,你在厨房刷碗,TA 在客厅看电视,互不搭理;


睡觉前,你在这头看书,TA 在那头刷抖音,像极了室友;


TA 和别人打电话有说有笑,你和TA说话就只回“嗯、哦、额”.......


为什么关系会发展成这样?还有办法改变吗?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一聊:亲密关系中的“婚姻失语症”。


离不了婚,也说不上话


或许,这就是现实中很多夫妻的现状:惯性晚归,外面比家里舒服,手机比枕边人有趣......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婚前担心吵架,但婚后却发现这架也不是说吵就吵得起来的。


双方在婚姻的外衣下,履行着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职责和身份,却极度缺乏情感上的互动。这种感觉,就像“钝刀切肉”,不能痛快地结束一切,长期折磨着人的内心。


在心理学中,我们称这种情感状态为“假性亲密关系”。这样的婚姻问题,在心理咨询中非常普遍。


最近,我就有位来访者对我说:“有时候我想沟通,但他就是沉默不语,就是跟我吵一架也好啊,太憋屈了。”她还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这段十几年的婚姻:留着它没意思,不要又舍不得。


的确,对于孤独的心灵来说,吵一架也好过零沟通,至少这意味着彼此对这段关系还有期待。相反,一直“冷暴力”下去,婚姻的结局,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束”。


“无声”的婚姻

让孩子无法向阳生长


如果夫妻长期不沟通,这个家就会变成“功能失调”的家庭。这种合谋性的沉默,也被比喻为“房间里的大象”。即房间里出现了一头大象,大家却对如此显而易见的事物避而不谈,心照不宣地保持集体沉默。


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和伴侣不说话、避免吵架,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可是,我们都低估了孩子的洞察能力对孩子而言,这场“无声”的战争早已波及了 TA 们。


想象一下,孩子只要在家,就能看到这头“大象”。长期下去,TA 会对当下的环境更加敏感,很容易捕捉到父母关系的变化和情绪的波动。即便长大后离开家,看不到这头“大象”了,这种压迫感还是会伴随着TA们。


身边有个朋友和我说过,她爸妈不说话时的那张互看不顺眼的脸,她到现在都还记得,每次想起就不寒而栗。小时候,唯一让她感到解脱的时刻,就是家里来客人了,气氛会正常一些。她曾鼓起勇气问爸妈:


“老妈,你为什么不和爸说话?”


“老爸,你和妈闹什么别扭了?”


但大多数时候,父母都选择回避或粉饰。如此,孩子很容易自我怀疑,认为:是不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会变成这样?

所以长大以后的她,非常害怕别人不说话。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下意识地去讨好对方,或者去求证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才让对方不高兴。

还有些孩子,长期被“无声”的家庭裹挟,会认为这种交流模式才是正常的,从而把它内化成自己的沟通方式,带到其他关系中。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 · 鲍尔比在他的“依恋理论”中提到: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就会焦虑不安。


所以,只有父母温暖对话的时候,爱才能在这个安全基地里流动起来,孩子的人格发展才能更加健全。


怎么就走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


其实,“婚姻失语症”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试想一下,如果你和伴侣一开始就无法交流,大概率也不会选择步入婚姻。


心理学家苏珊 · 坎培尔提到,夫妻关系通常会经历五个阶段:浪漫期、权力争夺期、整合期、承诺期和共同创造期。


刚结婚那会还处在浪漫期,而最初的爱情都是建立在相互投射的意象上,彼此呈现的都是最好的自己。这个阶段还保有一定的神秘感,所以会对对方保有极强的探索欲和分享欲。那么,从交往时的无所不谈,到婚后的无话可谈,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婚姻内部来说,可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

浪漫期的滤镜破碎,对现实感到不满


结婚一段时间后,理想伴侣滤镜破碎,对伴侣的不满意度上升,不自觉地想要改造对方,让伴侣变回之前的样子。


再加上生活琐事增多、工作压力增大、孩子出生等因素,精力会被无限拆分,无心再经营夫妻关系。而且,婚姻生活一旦进入糟心模式,就会丧失觉知力,甚至用暴力沟通代替温柔交流。


通常人在面对指责的时候,有三种处理方式:攻击、回避、认同。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中间一定有无数次失败的沟通经历。


2

婚姻内部未更新,大多是老调重谈的内容


也有朋友和我说:“有时也不是不想交流,实在是没啥可聊的。”


两个人为数不多的交流,就像例行公事。比如晚饭吃什么、谁接孩子、谁买菜、水电费什么时候交、房贷车贷又该还了……


每天的话题都是围绕事实层面的东西,不再聊感受和内在真实的体验。


3

主观上不愿意和对方说话了


总之,就是双方都觉得对方“越看越不顺眼”。比如对方变胖了、没以前温柔了、变懒了、话不投机.......


但这是我们自己需要调整的部分,完成对对方真实自我的接纳,并再次看见对方的优点。


打破沉默

做回“话痨”夫妻


很多陷入这种状态的夫妻,都不禁困惑:“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吗?”


当然可以。大部分家庭其实没有原则性问题,只要夫妻双方愿意做出一些改变,死气沉沉的婚姻仍然有活过来的机会。


1

清理旧账


复盘过往的冲突卡点,逐一疏通彼此在意或不满的点,达成一致后,不再纠结过去,只需共同解决问题。


2

了解对方的动机


彼此好好聊一聊,交流下自己成长中的创伤和恐惧,你就会发现 TA“失语”背后的动机,也就能够更好地宽容和接纳对方。


因为 TA 可能只是复刻了原生家庭的模式,并不一定知道自己这么做有什么问题。


3

寻求最适合彼此的沟通风格


放下评判,诚实地对待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练习“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然后把你的期待具体化。


比如,把“又这么晚回来,还有没有这个家”的表达,换成“我希望我们可以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我也担心你的身体。”或者:“我希望你多关心这个家,孩子更喜欢爸爸陪他玩。”


另外,找准聊天时间也很重要回家后可以各干各的事,睡前再抽出一点时间聊聊心事。


4

和对方角色互换,换位思考


意思就是夫妻角色互换,比如老公假设自己是妻子,提出妻子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每次和你说话都没反应?”


妻子用老公的思维回答:“既然怎么回应都被你骂,那还不如不说,自个打游戏、刷视频得了,慢慢地你就消停下来了,免得吵架。”


角色互换的目的,是为了更加了解彼此的真实想法。


5

共同创造新的体验,打破无聊感


对于没有明显冲突的伴侣,你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共创新的体验。比如一起爬没有爬过的山,一起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旅行,一起研究一道新的菜式......


通过新的话题和经历,去挖掘对方背后的感受和兴趣,更好地滋养对方。


写在最后:


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也许是亲密关系里的必经之路。


但请相信,你们现在只是遇到了卡点,只要试着疏通它、整合它,终将抵达更深层次的亲密阶段。


来源:壹心理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