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人觉得用猪油炒菜特别香,有的人则认为植物油更健康。经常吃植物油和猪油的人,有什么区别吗?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油吃对了,真的会延寿!
2024年8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刊发的一项研究表明:摄入较多的植物脂肪,尤其是来自谷物和植物油中的脂肪,可降低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而摄入大量的动物脂肪(包括来自乳制品和鸡蛋的脂肪)则增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这项涉及40万余名参与者的研究,随访24年。具体来看,与植物脂肪摄入量最低的人相比,植物脂肪摄入量最高的人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降低8%和14%。相比之下,与动物脂肪摄入量最低的人相比,摄入量最高的人,总体死亡风险增加16%,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4%。研究人员还分析了等量替换的益处。用来自植物油脂(尤其是谷物、植物油脂)的5%能量替代动物脂肪5%能量。等量替换后,总体死亡率降低4%-24%,心血管死亡率降低5%-30%。不过,在鱼类脂肪摄入量较高的人中,研究者观察到总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有降低的趋势。可见,吃对了油,是有助于延寿、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
虽然适量吃植物油更为延寿,但是有5种植物油还是少吃为好。
很多人觉得自己榨的油健康。不过,营养师谷传玲2023年7月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土榨花生油过程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原料可能会发霉,肉眼无法判断,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
氢化植物油是以大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原料,经过加氢技术得到的油。营养师谷传玲在个人公众号刊文介绍,氢化植物油在室温下呈现半固态或固态,用来加工食物塑形效果、起酥效果都更好。不过,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而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每天的摄入量最好小于总能量的1%,每天反式脂肪酸摄入最好控制在2克以内。
营养师谷传玲在个人公众号刊文介绍,烹调油反复煎炸不仅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还容易产生氢过氧化物,致癌物如丙烯酰胺、杂环胺、3,4-苯并芘,不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还易加速衰老,增加癌症风险。外面的煎炸食品常存在油反复用的问题。如果自家煎炸食物,煎炸1次后的油建议用来拌凉菜或拌饺子馅,以此避免反复煎炸。
棕榈油饱和脂肪含量高,因为稳定,且能带来细腻且不油腻的口感,在巧克力、冰淇淋、方便面、膨化食品的配料表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不过,目前科学界主流意见认为,摄入过多饱和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2024年接受中国消费者报采访时曾介绍,棕榈油是从油棕树的棕榈果中榨取出来的一种植物油。饱和脂肪含量高达50%左右,由于饱和脂肪比例较高,棕榈油在高温下不易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更适合煎炸等高温烹调,在油炸类食品中应用最广泛。
营养师谷传玲在个人公众号刊文介绍,椰子油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2.5%,而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注册营养师宫伟彦2024年在老年健康报刊文介绍,有些消费者对调和油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认为调和油是低质量的油,认为人工调配的油脂不健康等。食用调和油是否有利于健康,主要取决于调和油的成分和品质。如果调和油是由多种对健康有益的油脂按科学比例调配而成的,它可能比单一油脂更有利于健康,能提供更均衡的营养。然而,如果调和油中包含了大量的饱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它就不如某些单一油脂健康。对于经常买大桶油或者不经常做饭的家庭来说,经常更换品种就不那么容易了,此时选择食用调和油是一种方便的途径,营养更丰富、更均衡。
正常人吃点猪油一般不会有啥问题,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就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猪油了。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营养科医师余婉婷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食用油很容易变质,大包装打开盖子的食用油放置时间越长,越容易氧化。不少人甚至习惯将食用油直接放在灶台旁边,长期的高温环境更是加速了油脂氧化。最好买小瓶的食用油,而且最好避光密封储藏,不要混合新旧油。
很多家庭长期只使用一桶油。不过,余婉婷医生介绍,吃油要多样化,建议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等替换食用。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可以选择橄榄油、茶油、亚麻籽油这些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或者ω-3脂肪酸的油脂交替着吃,对健康有益;对于一般人群,可以选择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轮换着吃,既经济又健康。
此外,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2023年在科普中国刊文提醒, 平时炒菜和油炸较多,优先精炼植物油,烟点较高;平时凉拌较多,可选用初榨、初级冷榨、特级初植物油。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