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一个人正在“做自己”的3种表现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做自己,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词。但什么才是“做自己”?


同事小丽跟你关系不错,她请你帮忙写个方案。你没什么安排,这个方案也用不了很长时间,但朋友劝你:难道你也想当那种有求必应的职场老好人?要勇于拒绝,做自己!


——这时候,怎样才是“做自己”?


铭伟最近毕业找工作,老爸给他发了一条招聘链接,他不想让父母干涉自己的职业选择,看到消息就神烦秒删。但其实,那条链接里有他本身感兴趣的职位。


——这种情况下,他有没有在“做自己”?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聊聊“做自己”的 3 个表现。


做自己时,你能

“觉察自己的内在需要”


在说到“做自己”时,不能不提到另一个现在经常被提到的词:讨好型人格。一种习惯为了他人需要牺牲自我需要的状态。 


压抑自己的需要,肯定不舒服的。时间久了,一个人厌倦了这种对自我的压抑,开始意识到这种状态是有问题的。做自己,是讨好者们的一种自我宣示。这意味着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边界,从一味关注别人的需要,转而开始关注自己的需要。


这就构成了人们对“做自己”的第一个误解:做自己,就是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别人,就是自私。


但其实,“做自己”并不是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时,一定程度的“讨好”甚至能让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我。比如有研究就发现,当人们为关系亲近的人做出行为改变和调整时,获得了真实自我的体验。


满足自己跟满足他人也不一定对立。举个例子,一个崇尚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本身就有一定“满足他人”的需要。当他做出“在你看来是讨好的行为”时,他的内心可能会收获一种满足感。发自内心地满足别人,也是一种“做自己”。


做自己的准确说法是“做真实的自己”,心理学的对应概念叫“真实自我”。最早界定“真实自我”概念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做自己”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内在意识和需求。一个人只有根据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界的评判标准)做出行为,才叫“做自己”。 


有句话你可能也听到过:对别人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这意味着在看到他人的需要和标准之前,我们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标准。这样“先己后人”的排序,其实就是“做自己”。


2008 年,伍德等人在前人基础上改编的真实量表(authenticity scale)对“做自己”进行了更量化的界定。


根据量表,一个人的“真实自我”程度有 3 个衡量因素:


1)自主意识和真实体验之间没有或少有疏离感,也就是“你大致上了解自己”


2)自己的行为、情绪表达与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保持一致,也就是“能够按真实的想法生活”


3)不会经常觉得身不由己,要做别人希望我做、而不是我想做的事,也就是能够不受他人想法的干扰”


从这个量表中,我们会发现,判断回应外界需求的行为是“做自己”还是“讨好”,关键还是要回到内心的意愿。


如果你本身就喜欢帮助别人并乐在其中,帮忙其实就是“做自己”;明明心里不乐意,但觉得不能拒绝别人答应帮忙,这才是“讨好”。

做自己时,你有

“相对良好的内外一致性”


另一种对“做自己”的误解是:认为做自己就是叛逆、反抗,你让我做什么,我偏不,我就要跟你对着干,这样才是做自己。 


这样的“做自己”,很可能会变成“为了反抗而反抗”,反而偏离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


这种叛逆的代价,可能具有回旋镖效应(boomerang effect):人们倾向于做与要求完全相反的事情,尽管这种反应是为了重获自由,但它可能以牺牲自我真实意愿和偏好为代价(Brehm,1966)


激发这种叛逆心理的,往往是一个给你带来压力的外部力量。比如,一个不尊重你边界的父母。


研究发现,当他人以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方式表达要求时,被要求者会感到边界被侵犯,觉得个人的自由受到了威胁,这会让一个人产生抵触情绪,并倾向于做出跟要求完全相反的行为。


什么是做自己?有稳定的内心秩序。


在关于真实自我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我一致性。指个体行为与其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符合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做自己认为是对的、好的事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不违心,这是“做自己”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个人的价值观跟外界不一定总是一致。


当外界的标准跟你内心的标准发生冲突时,一个拥有真实自我的人倾向于坚持自己:即使别人批评我这样做,我也努力以一种符合我个人价值观的方式行事 (Kernis & Goldman, 2006)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自己跟叛逆也差不多。但其实它们有本质不同:坚持真实自我的人,并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为了维持内心的秩序。换句话说,当外界的标准跟内心的秩序一致时,他们就不会为了反抗而反抗。


是的,做自己不是“你让我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而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管跟你要求的是否一样”。这种能力,依然建立在你对自我需要的觉察之上。


做自己也是一个过程

意味着你在与“滋养型环境”互动


还有人把“做自己”理解为特立独行、只靠自己,觉得做自己就不能依赖别人。


独立自主当然没有错,但一个人要真正地“做自己”,不能没有“别人”——或者说,一个有利于你展示真实自我的环境。


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一旦有了关于自己的想法,就会想要从别人那里验证这些想法,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人们就会感到真实。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前段时间在跟一个男生约会,对方各方面都很符合她的理想型,但见了几面之后,她觉得他们俩没什么可能了。我问为什么,她给了我一个特别典型的回答:


我觉得他喜欢的并不是真实的我。


这样的感受也被心理学家研究过。在 2010 年的一项亲密关系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人们能够在亲密关系中验证自己,觉得伴侣能真正地解我是谁时(哪怕这种看法是消极的),更有利于一段关系的真实性,提高关系质量,使彼此产生高水平的幸福感(Brunell 等,2010)。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外在表现很优秀但自我价值低的人,越因为“优秀”被他人喜欢,越会有类似“冒充者”的感受,甚至想要逃离关系。 


所以,我们要顺利地“做自己”,跟找到支持真实自我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仅是因为相互吸引,也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舒服地做自己,展现在其他地方很难展现的那个“真实自我”的部分。


做自己,不是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更像是找到一片彼此支持的树林。在这种支持性的环境中,“真实自我”才能舒展地生长。 


如果你暂时找不到这样的环境和圈子也没关系。“内环境”也是一种环境,我们可以先选择在心里成为自己的盟友。


我们常常把“做自己”作为一个口号,但其实真正的“做自己”,意味着一种成熟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既能跟他人有清晰的边界,又能保持一定的弹性;不急着反抗,而是始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坚持践行自我;既独立,也懂得寻找滋养自己的环境,更舒展地“做自己”。


很难,但非常值得努力。


来源:简单心理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