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点这么低,还这么频繁,我怎么办?
别人都不哭,就我哭了,我是不是太矫情了?
哭是哭了,可实际上情绪波动并不大,我是不是有病?
是什么,让你流泪不止?
人之所以会流眼泪,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基础性眼泪
人类平均每天要产生 150~300 毫升眼泪,保护角膜、防止干燥。基础性眼泪分泌较多的人,看上去会有“眼波流转”的感觉。
②反射性眼泪
当有刺激物不小心入眼,刺激角膜,就会产生反射性的眼泪,以便将刺激物冲出来。
③情绪性眼泪
由于伤心、痛苦、委屈或者感动流的眼泪,就是情绪性眼泪。泪失禁体质,就是这类。
泪失禁体质是天生的,
还是后天养成的?
许多泪失禁体质的人都拿自己的泪腺没办法,觉得自己可能天生如此,无药可救。
最著名的先天性泪失禁体质,可能就要数林黛玉了。生气要哭,读诗要哭,葬花也要哭。确实,有一部分泪失禁体质的人,在性格上偏细腻、敏感,与一般人相比,他们的共情神经元更发达。
一群朋友吃饭,身体区的人就会快快跑去结账。也就是说,他们要做什么事,直接就上了。
而理智区的人则会想:“今天谁先去付账呢?还是用群收款?”他们总是会先计划和研究。
而心区的人,则还处于:一起吃饭真好啊,好久没看到大家了……等情绪里,根本还没想到付账这件事。
可见,同样一件事,心区的人更在意情绪和感受,情感相对更丰沛。比如,林黛玉“看到落花流泪”,可对一般人来说,就只是一朵花落下来而已。而后天的泪失禁体质,则分为三种。
①压抑、转移性的泪失禁
如果悲伤、脆弱等负面情绪长期被压抑,总有一天会在新的事件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过去的悲伤和痛苦,会借由当下的事来发泄。
②工具性泪失禁:把眼泪作为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小美在谈恋爱后,经常哭。男朋友约会迟到,会哭。想要个心仪的包,会哭。委屈被误解,也会哭。弄得男朋友常常手足无措。
家里 5 个孩子中最小的小美,从小就被忽视。家里人都太忙,没人顾得上她。但是,后来她发现,如果自己大声哭了,爸妈和哥哥姐姐就会跑来关心她:“小美,你怎么了,不哭啊。”
然后全家人就一起哄小美。她太喜欢被众星捧月的感觉,也太害怕被无人问津,于是,从小就习惯了遇事先哭一哭。
可是,她男朋友却很累。被支配的团团转,可还是有种‘怎么努力都没用’的感觉。
③错位性泪失禁:那些不被允许的情绪,都变成了难过
比如阿玉有一个特别严厉的爸爸。她从不敢跟爸爸抗议,因为爸爸生气,很可怕。慢慢地,阿玉变得特别容易难过。只有在晚上一个人哭一哭,第二天白天才会好一些。成年后,更严重。需要维护自己的时候,一生气,眼泪就出来了。
这就是错位性泪失禁,从小成长在不能表达愤怒的家庭,使得本来的愤怒,变成了悲伤。这就导致工作后的她,特别没有气场。没办法维护自己的界限,也不敢轻易 say no。
和泪失禁体质和解
许多泪失禁体质的人,都会痛恨自己的眼泪。但其实,不管怎样的原因流泪,都是一种情绪表达。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去感受眼泪想表达什么。
①转变态度,与泪失禁体质和解
心理学家 Bowlby 曾说:“症状其实是健康反应的病态版本”。他在告诉我们,任何你身上不喜欢的部分,曾经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哪一种泪失禁,在遥远的童年,都帮助过你适应环境,让你成长至今。
所以,与泪失禁体质握手言和,意识到它曾经起到过的作用,把它看成理解自己的入口,会更有益于自我成长。泪失禁总比麻木要好,至少能感觉到情感的奔涌。
②找到眼泪背后想要表达的真相
孩子作业写不完,我哭什么?
和伴侣吵架,我哭什么?
看个电影,我哭什么?
如果是童年的自己总是被父亲骂,可以试着给父亲写一封信,或者给童年那个被骂的自己写一封信。看看完写这封信以后,会有什么样的进展。
③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
充分体会眼泪后面的情绪之后,可以试着问自己:我真实的需求是什么?
“我可以为自己的需求做什么?”
“我可以怎样支持到自己?”
那些过去未被看到的需求和情绪,如今,你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照顾和满足了。
来源: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