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这种病疼起来宛如刀割、寝食难安!50岁后开始进入高发期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有一种痛,在发病时患者往往形容为像刀割针扎、烧灼难耐。在医生眼里,它的疼痛指数和“分娩痛”是一样的……这就是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

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教授的门诊中,甚至接诊过长达10年被带状疱疹慢性期疼痛折磨的患者,坐立难安,躺也不适、站也不适,晚上根本睡不着,吃各种止痛药都不管用,有的患者甚至用铁刷子刷自己的身体,试图来缓解疼痛……

相比身体的剧痛以及被扰乱的生活,崔勇教授认为,大家对带状疱疹的认知还有待提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率在我国人群中高达90%,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得带状疱疹,但是如何防、如何治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有些人疼到要进医院了也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50岁后风险增加,

年龄越大症状越重


带状疱疹,也被俗称为“缠腰龙”,好发于腰部、胸背部,皮肤上会出现潮红斑,很快会长出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之后迅速变为水疱。
崔勇教授强调,有的人可能先水疱后疼痛,有的人则是先疼痛后出水疱,有的人是钝痛、抽搐痛或跳痛,有的人是持续性烧灼痛,每个人的症状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在老年人身上,往往疼痛更为剧烈,水疱会越来越多。
年龄增加是得带状疱疹最重要的风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也是带状疱疹的重要危险因素。慢性病患者离带状疱疹更近,相比于一般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慢病群体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提升26%~41%。一旦罹患带状疱疹,还会产生叠加风险,导致原有慢性病加重,甚至会增加死亡风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以糖尿病为例解释,罹患带状疱疹后,不仅后神经痛风险升高,疼痛更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感染期间,由于身体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患者的血糖水平更容易波动,使得糖尿病的管理更加困难。对大量有糖尿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如果得了带状疱疹,整个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甚至没有办法回到以前的状态,慢性病患者应加强对带状疱疹的重视,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治带状疱疹有“黄金时间”


带状疱疹的治疗有“黄金时间”,如果发病后超过72个小时再用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崔勇教授提醒,出现疼痛、水疱等带状疱疹症状后,一定要早去医院治疗,不要在家拖着不治疗,或是自行处理用药,早期、足量足疗程地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快速控制症状,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后神经痛的发生。
另外,带状疱疹是有一个病程的,一般在第7~8天是高峰期,至于并发症除了腰部、胸背部外,最为严重或疼痛的是面部疱疹,头部神经丰富且敏感,病毒侵犯神经后,疼痛程度往往比其他部位更明显;如果发在眼睛里,甚至有失明风险。
带状疱疹通常累及一根神经所分布的皮肤神经末梢,比较严重的可能是多条神经分布的区域散布。崔勇教授指出,虽然不能预知疱疹病毒藏在哪条神经的神经点上,但是知道严重程度后,可以针对性进行治疗和个性化应对。


专家提醒:

高危人群应尽早接种疫苗


带状疱疹,主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在小时候感染这种病毒,通常会得水痘,水痘好了以后,病毒并不会被完全清除,而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随着身体抵抗力下降,比如因为年龄增长、劳累、压力大、生病等造成免疫力下降,病毒可能被再次激活,就会出现带状疱疹。
“预防带状疱疹,对于没有得过带状疱疹的人进行教育是很重要的。”崔勇教授认为,这个病与免疫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另一方面,对于年龄超过50岁或是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疫苗接种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方式之一
目前,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建议中老年人及高风险人群,可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专业医生咨询,并重点关注疫苗的适用年龄、保护效力、禁忌证三大‘关键词’。”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陈秋萍分享道:“不同的疫苗,可能适应的年龄不一样,要遵循我们医生的意见去选择疫苗;保护效力,指一般跟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相比,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程度,目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已有10年真实世界的数据,接种者仍然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在禁忌证方面,尤其是老年人合并慢性病患者,可能情况更复杂一些,但是慢性病并不是疫苗的禁忌证。”

我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高达约156万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日前,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指导,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央视网联合主办的“预防带状疱疹,健康中国家”公益科普行动,以健康家庭为基本单位,旨在提升全社会对带状疱疹风险的认知,呼吁践行“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的科学理念。


来源:健康时报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