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每天都会小便,你可能觉得尿液是人体的排泄废物。其实,一个人是否健康,尿液很有发言权,除了“冲刷”细菌,它的量、色、气味等细微改变都是疾病的信号。
尿,人体自带的“细菌冲刷液”
尿液在肾脏生成后,输尿管即以收缩蠕动的方式,将尿液输送到膀胱,再经由尿道排出体外,整个尿液流通的管道就称为“尿路”。一般,肾脏、输尿管属于上尿路,膀胱和尿道属于下尿路。膀胱是一个大容器,负责膨胀、储存尿液,尿道是尿液经流的管道。它俩分工合作,把守着人体“下水道”的开关。应对细菌等病原体入侵,除了泌尿道黏膜本身的防御能力,尿液对尿路规律的冲刷功不可没。
正常人尿道口周围都有细菌寄居,虽然有些细菌可以进入膀胱,并不都会引起感染。但如果平时喝水少或经常憋尿,尿液无法及时将细菌冲走,尤其女性的尿道天生较短,尿道口在会阴部离肛门很近,细菌很容易侵入尿道。排尿时,尿液对尿道有冲刷作用,如长时间不排尿这种冲刷作用减少会增加细菌在尿道里滋生的风险。有研究调查表明,尿流不通畅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
健康的尿液长这样
肾脏生成尿液、输尿管运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将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或有害物排出体外,维持机体健康状态。因此,尿液的量、色、气味等细微改变都是疾病的信号,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

味道
苹果味的尿可能是糖尿病酮症;
腐臭味的尿可能是由于细菌感染;
刺鼻的氨味则是膀胱炎或尿潴留的表现。
!

颜色
以下情况则可能是疾病信号:
尿液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是尿中混入血液,又称肉眼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
尿液呈浓茶色、酱油色:多见于溶血、挤压综合征以及过度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
尿液呈稀牛奶状称作乳糜尿:多见于丝虫病等。
尿液呈白色混浊,含大量白细胞:称脓尿,见于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
!

尿量
肾脏每4分钟就可以把全身血液过滤一遍。人体24小时可形成150~180升原尿,但实际排出的终尿只有1.5升左右。若超过2.5升为多尿,多见于水摄入过多、糖尿病、尿崩症等;低于400毫升为少尿,低于100毫升为无尿,多见于休克、肾脏疾病、尿路梗阻患者。
尿路感染的5个表现
01
小便次数增多
总想去小便但排尿量并不多时,需警惕尿路感染。如果细菌侵入膀胱组织并引起炎症,可影响膀胱中的两种神经纤维,造成膀胱不断收缩,使大脑产生“人有三急,需要去卫生间排尿”的错觉。
02
小便时有灼烧感
03
尿液味道大
小便浑浊或闻起来很臭可能是感染的另一个迹象。因为细菌会将蛋白质和酶释放到尿液中,为杀灭细菌,体内对抗感染的白细胞与尿液混合,就会出现脓尿或尿液浑浊,且伴有浓臭或其他异味。
04
粉红色小便
05
骨盆疼痛
女性的尿道比较短,尿路感染的可能性是男性的30倍。当然,男性也会出现尿路感染,症状与女性几乎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压力和疼痛的位置:女性往往位于骨盆或下腹部,男性多出现直肠、阴囊或睾丸疼痛。
6个改变,阻挡细菌进尿道
尿路感染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是细菌,很多时候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就能阻止细菌的入侵。
充足喝水,避免憋尿
保证充足睡眠
选择舒适内衣
注意清洁
正确如厕擦拭方法
如厕后不正确的擦拭方式,能大大增加尿道被污染的风险。手纸应由前向后擦拭,以免污染尿道口。尤其女性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尿道口与肛门接近,尿道长度仅3~5厘米,直而宽,尿道括约肌作用较弱,故细菌易沿尿道口逆行至膀胱。
调节饮食
避免过量进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鲜果蔬,因其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泌尿道上皮细胞的修复。
内容来源:生命时报
图片来源:已获版权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