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姨,73岁,软组织肿瘤20多年,一个有些执拗又有些可爱的南通阿姨,用时下年轻人的说法:可盐可甜。年轻时,胡阿姨因特殊年代,下乡时当了好些年知青,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回城后,她被安排在福利院工作,造就了她是一个热情友爱的人。
二十年经历二十六次切瘤手术
胡阿姨的病史要追究到1997年,在一次洗澡的时候,突然发现左大腿上有一个硬块,但硬块并没有影响她的生活,因此没被重视。1998年,骑自行车时不小心,胡阿姨大腿上的硬块被撞了一下,随后硬块有了变化,逐渐变大。2000年时,硬块变成大肿瘤,已经严重影响她的生活,胡阿姨不得不就医。20年前的医疗水平还是相对落后,没有做过多的检查,医生就开刀切瘤,但因大腿表皮被保留,癌细胞没有根除,肿瘤一次又一次的生长。自此以后,胡阿姨开始了每年一两次的固定开刀切瘤生涯。自2000年到2021年,胡阿姨共经历了二十六次切瘤手术。胡阿姨说,只要瘤长出来,就去做手术切瘤。胡阿姨特别信任她的主治医生,从未想过要做深入检查或者换一家医院换个医生,查查为什么会反复长瘤。子女的劝说,她置之不理。
二十六次切瘤手术,让胡阿姨的饱受苦难。今年年初,做完PET-CT检查后,医生告知胡阿姨肿瘤又复发了。但是肿瘤很大又侵犯大血管,已无法再切除,只能截肢了。乐观的胡阿姨崩溃了,她觉得在这个年纪截肢,等于要她命,她决定和左腿同生死。儿女劝她去其他医院看看吧,或许还有其他办法。执拗二十年的胡阿姨这一次终于被说动了。胡阿姨的儿子说,其实早些年他们就想换家医院,看看有什么根除的办法,结果胡阿姨怎么都说不通,让他们担惊受怕这些年。
姚院长在帮胡阿姨检查伤口情况
“医生医术好,医德更好!”
为了保住左腿,胡阿姨发扬了她坚韧的性格,开始了她自救式的求医之路。她非常迅速了去了南通大大小小各家医院,甚至联系了南京的亲戚,准备前往南京医院求医。在临出发前,有个朋友向她推荐了南通瑞慈肿瘤医院的姚阳院长。来不及思考,胡阿姨第一时间就挂了姚主任的号。
胡阿姨讲述她遇到姚院长以后的求医经历,反反复复重复一句话,我真的是运气好,不出南通就碰到了好医生。姚院长第一次看到胡阿姨的病历,略有感叹,横纹肌肉瘤是一种极为容易转移的肿瘤,而胡阿姨居然二十年没有转移,确实让人惊讶。考虑到胡阿姨的左腿情况,南通的医疗水平相对于上海而言,还是略有差距。如果在南通做手术,胡阿姨的腿大概率保不住了,几经考虑,姚院长决定安排胡阿姨到上海进行骨科手术。姚院长从事骨软组织肿瘤治疗二十多年,他把胡阿姨安排到上海六院进行手术。这个手术难度非常大,左大腿软组织病损切除手术+大隐静脉移植+血管吻合手术。姚院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十几年的搭档,六院骨科专家杨主任。胡阿姨说,我特别感谢姚院长,与我素昧平生,那么热情的帮助我;也特别感谢上海六院的大专家们,特别是我的主治医生杨主任,为了这个手术,5个专家进行过2轮会诊,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原本计划从胡阿姨背部取皮,为了避免增加胡阿姨的痛楚,杨主任特意取消这一方案,却加大手术难度,增加了他自己的工作压力。
胡阿姨说,原本为了表达感谢,她准备送红包,但姚院长他们断然拒绝。想了很多种想要表达感谢的方式,锦旗不收,红包不收,后来想着写一封感谢信吧。年纪大了,眼睛有点不大好使的胡阿姨在家窝了三天,写成了一封三张纸的感谢信。在这个任何信息都快速更新的时代,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倍感真心。
胡阿姨亲手写的感谢信
沪通医疗融合,从点滴做起
2020年8月22日,在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中提出,要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计划逐步实现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统一。这就意味着,未来,在医疗资源一块,沪通互融将更为紧密,南通瑞慈肿瘤医院很好的贯彻了这一点,为沪通深化医疗合作、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树立样板。
南通的患者普遍有这样一个特性,因为南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看病的首选地一定是上海。上海的医院在肿瘤治疗方面各有擅长,如中山医院擅长肝肿瘤,上海六院擅长骨软组织肉瘤。但南通的患者往往不了解这些信息,拖着病躯,如无头苍蝇般去上海盲目求医,费时费力费钱。即便是在上海做了手术,术后康复的问题也较难解决。南通瑞慈肿瘤医院有10博导常驻医院,每周定期来院坐门诊,方便患者不出南通即可享受名医诊治。
施主任与胡阿姨沟通中
这些上海博导医术医德都是值得称赞,无论何时,都以病人利益为先,尽最大力为患者服务。如,胡阿姨是由姚院长安排她去上海就医,且帮助她找名医,保住左腿,术后回南通继续化放疗。南通瑞慈肿瘤医院的特聘专家郑起教授为一个八十多岁的心脏有问题被多家医院拒绝手术的南通老爷爷在上海安排做手术,切除肿瘤,减少痛苦,方便术后在南通继续治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教授们的眼中,没有利益,只有患者的得失。
来源:南通瑞慈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