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不干不净不生病”的说法,现在甚至还有人找到了理论依据,那就是“卫生假说”。难道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的可以不用讲卫生吗?嘟妈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个事儿。
许多人认为,我们过于清洁是目前过敏性疾病,如花粉过敏、湿疹和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代的卫生标准,减少了我们接触细菌的机会。而接触细菌恰恰有助于我们人体免疫系统的增加,使得机体保持健康。这就是有名的“卫生假说”。
“卫生假说”是1989年首先由英国的流行病学家David Strachan教授提出来的,他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独生子相比,大家庭里的孩子,患花粉过敏和湿疹的风险更小。从此得出结论,大家庭的孩子从兄弟姐妹那里接触到更多的病原体,因此避免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从而提出“卫生假说”,即儿童时期接触少的细菌减少了感染机会,是导致过敏性疾病增加的原因。虽然这个看上去很有道理,但经过了这几十年的论证,至今依然处于假说的层次。也就是说,它可能具有一定的数据支持,但没有过硬的证据,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才行。那么我们真不能太把它当回事儿。相比“太干净”来说,过敏性疾病发病毒增高,可能和抗生素滥用、环境污染、饮食习惯不良等原因,有着更重要的关系。毕竟过去几十年正是抗生素滥用的年代,同时人类饮食习惯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摄入更多的垃圾食品,环境污染更是不用多说。这些原因能够更好的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更高的原因。所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可能和“太干净”有一些关系,但很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因为良好的卫生对阻止致病菌,如感冒、流感、寄生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在食物和人之间的蔓延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特殊人群来说,保护他们免受致病菌的感染尤为重要,比如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婴儿,以及由于疾病或者药物导致的免疫系统减弱的人群。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多接触细菌,将有助于免疫系统的发展,这只是对单一病菌来说的。早期接触病菌可以让身体产生抵抗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建议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原因。希望通过小剂量、安全的细菌数量,让身体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我们不再生病。
可是我们的环境中有无数种病原微生物,你根本无法掌握孩子可能会遇到哪种,也无法对其进行选择。我们知道,感染大肠杆菌、沙门式菌、诺如病毒和麻疹病毒都是非常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且这种类型的感染,还可能对身体和免疫系统造成永久性的伤害。虽然与这些病菌接触,可以产生免疫力,但前提是能够在这次感染中活下来。很有可能在身体产生抗体之前,就发生了严重的感染。可见,将孩子暴露在不干净的环境下,是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特别是对于免疫力低的人群来说,更是非常的冒险。所以,如果为了预防过敏性疾病而不讲卫生,让孩子接触过多的致病微生物,后果可能是无法控制的。即便从增加免疫角度,接触细菌、多生病可以提高免疫力,但结果往往是孩子不断的生病,体质虚弱,从而影响健康和寿命。另外,“卫生假说”其实过度夸大了清洁的效果,认为清洁已经达到了无菌的状态。实际上,我们日常清洁根本没办法清除掉家里所有的细菌,因为即便是把生活环境彻底消毒了,微生物还是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可以通过其他人、宠物、受污染的食物带进来,或者被空气吹进来。所以,我们不可能做到家庭的完全无菌状态。因此,嘟妈真的不建议不干不净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善的婴幼儿来说,更是不可盲目听信传言,而让宝宝至于感染的危险之中。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的疾病还没有疫苗,但现有的疫苗可以预防凶险的传染病。比如流感病毒,建议每年都要接种,以避免发生症状严重的流感。虽然打了流感疫苗也无法做到100%预防,但接种疫苗后再感染流感,症状也要轻微的多。手是病菌进入身体的主要途径,孩子们喜欢用手触摸各种物品,然后揉眼睛、鼻子或者直接用手抓取食物,这样就会导致病菌进入身体,使得孩子生病。洗手是切断病原菌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妈妈们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吃任何食物之前和上厕所之后都要洗手,外出回家也要先洗手。而且告诉宝宝不要用手揉眼睛和鼻子,也不要吃手指,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健康免疫功能的基础,孩子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睡眠。另外,适量运动也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应坚持每天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样可以提高免疫力,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饮奶,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脂肪、糖和盐分含量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糕点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养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先做好表率。